37000Cm威尼斯志愿者看望英雄杜富国
2018年10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士杜富国扫雷时英勇负伤》一文,一时间,朋友圈里大家纷纷转载,扫雷战士杜富国受伤的消息,让很多人为之泪目、心痛不已。
得知杜富国目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原五九医院)进行治疗的消息后,2018年11月6日下午,37000Cm威尼斯10名青年志愿者前往医院看望了近日在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西侧雷场扫雷时受重伤的扫雷战士杜富国。
带着鲜花的芬芳,志愿者们走进了杜富国的病房,脚步轻轻,语音缓缓。每位志愿者轻声细语地向英雄问好,作简单的自我介绍,祝愿他早日康复,尽快回到深爱自己的家人、战友身边,也欢迎他来学院参观做客。随后,志愿者们向杜富国的家人、战友表达了关切,他们也对学院志愿者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走出病房,短暂的志愿活动结束了,但杜富国的英雄事迹在每一个志愿者的心底蔓延。面对素昧平生的英雄,志愿者们真切感慨:太平盛世中,是许许多多个“杜富国”在守护着祖国人民的安宁,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他们为了让百姓安心、社会安定,不顾伤残和牺牲的危险,义无反顾奔赴险境的身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坚强后盾,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感恩和铭记!
你用自己的双手,
换来边境的安宁;
你用一生的黑暗,
换来人民的曙光。
向英雄致敬,
向人民解放军致敬!
文:邵倩玲、张蕴桔 图:张蕴桔
【事件回顾——以下内容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以后,我们要记住他!
杜富国搜排出一枚未爆弹 图片来源:南陆一号微信公众号
【危急时刻,扫雷战士杜富国挡开战友】
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
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当时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
“你退后,让我来!”在杜富国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气对同组战友艾岩说。
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那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他的战友说,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杜富国和战友一起设置扫雷爆破筒 图片来源:南陆一号微信公众号
【杜富国才27岁,2017年刚结婚】
10月31日,据澎湃新闻从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了解到,战士杜富国来自贵州湄潭县,27岁的他2017年结婚,有8年的军龄,他的弟弟也于2017年应征入伍。
杜富国目前在医院疗养,生命体征平稳。
杜富国搜排出一枚未爆弹 图片来源:南陆一号微信公众号
【他说:“以后还要回到工作岗位上……”】
他说:“我一定会更坚强,好好养伤,以后还要回到工作岗位上……”
杜富国的老乡曾说:猛硐乡紧靠着老山。如今走在老山战场遗址,路两旁不时会出现“雷区,禁止进入”的提示石碑。这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雷场。以前这里的老百姓下地干活或走路时,经常被地雷炸伤、炸死,但自从扫雷官兵几次扫雷后,现在基本没发生过群众被炸的事件,使他们能够安心耕作。
【雷区背景介绍】
2017年11月27日,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在暂停11个月后再次展开。
澎湃新闻采访了时任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队长龙泉。据龙泉介绍,战时双方轮番攻守激烈,布雷更是“见缝插针”,在现如今看来根本无法通行的地方都布有地雷,雷区坡度基本在45度以上,就连坡度在70度以上的地方,排雷过程中也发现了地雷,这在当时是为了防止对方侦察兵、小股部队的穿插、偷袭。
专业工兵出身的李华健现在是扫雷四队的队长,他曾两次赴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扫雷任务。李华健说,黎巴嫩的雷场地势平坦、地表干燥,除了有标识,还有当初埋雷时的草图和埋雷的数量、类型等信息,扫雷有一定的规则可寻,而老山附近的雷场情况恰恰与黎巴嫩的相反,是最危险、最复杂的雷场。
龙泉介绍,中越边境的雷区,其草丛、土壤中除了爆炸物,还有大量弹片等金属,机器一旦探测到就会报警,无法具体识别,这给操作的排雷战士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实际上最困难的不是排除,而是发现地雷和爆炸物,只要识别、发现一颗,就有能力将其排除,“机器还是得人来操作,山太陡峭又上不去,所以还是采用最危险的人工排雷方式。”
在此背景下,为边疆群众排除雷患的战士杜富国受伤住进了医院。
(编辑:孙利昆)